古人既取名,也取字,往往(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)
- 作者: 李维
- 发布时间:2024-05-20
1、古人既取名,也取字,往往
古人既取名,也取字,往往名与字相呼应,彰显其志向、品德或寄托父母的期望。
名字往往承载着家族血脉或先祖期望。如孔子,名丘,意为“小土山”,寄托着父母希望他成为踏实勤勉之人的愿望。字仲尼,排行第二,体现长幼有序的礼制。
字则多取自古籍或典故,表达个人的志向和抱负。如苏轼,字子瞻,取自道教神仙“赤松子”,寄托着他逍遥自在、超越世俗的追求。李白,字太白,取自神话中的星宿“太白金星”,彰显其胸怀宽广、光耀天下的志向。
名和字相呼应,体现了古人取名的艺术。如陶渊明,名渊明,寄托着对隐居田园、避世修行的向往。字元亮,取自《论语》“元首明也”,表达了他高洁明志的品德。
古人取名取字的文化内涵,体现了他们对人生、社会和文化的思考。名字是家族传承的印记,而字是个人志向和品德的符号,二者相辅相成,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2、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
古人取名讲究音韵美、寓意深、形意合,而取字也遵循相似的原则,别有一番趣味。
音韵和美:古人注重名字和字的音韵和谐,如李白字太白,李清照字易安,刘禹锡字梦得,苏轼字子瞻,音调抑扬顿挫,朗朗上口。
寓意相符:名字和字往往蕴含着相似的寓意,如屈原字子兰,取“兰”之高洁;杜甫字子美,寄托着“济世济民”之志;辛弃疾字幼安,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的渴望。
形意互补:名字和字在形意上也常有呼应,如欧阳修字永叔,永意为长久,叔有尊长之意;黄庭坚字鲁直,鲁直指为人率真直爽;苏辙字子由,子由有“跟随”之意,与苏轼字子瞻相映成趣。
古人的名字和字还常取自经典典故或古诗词句,如李白的字太白,取自《史记·天官书》“太白入昴,则兵革起”;杜甫的字子美,取自《诗经·郑风·野有蔓草》“野有蔓草,零露溥兮”;苏轼的字子瞻,取自《论语·述而》“侍坐于先生,先论而后对,君子之道哉!”
古人取名取字遵循相似的原则,既体现了文化底蕴,又增添了趣味性,值得后人探究和传承。
3、古人取名字颇有讲究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
.jpg)
古人取名字颇有讲究,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。
名,通常表现为对子女的期望或赞美。例如,起名“文”,寄托着父母希望孩子文采斐然的心愿;“武”则代表着期望孩子骁勇善战。而字则进一步解释或补充了名的含义。如唐代大诗人李白,名“白”,体现了父母对光明磊落的向往,而字“太白”,则取自金星,寓意其文采辉映日月。
字与名相辅相成,体现了古人对名字的深思熟虑。如南宋词人辛弃疾,名“弃疾”,表达了父母对国家积弱的愤恨和期望孩子将来收复失地的抱负,而字“幼安”,则寄托了父母对孩子平安成长的祈愿。
古人还讲究名与字的音韵和谐。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,名“羲之”,字“逸少”,音韵优美,给人一种飘逸潇洒之感。清代文学家纪晓岚,名“昀”,字“晓岚”,声音明快,体现了他敏锐的才思。
古人取名字颇有讲究,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,体现了古人对语言文字的重视和对子女的殷切期望。
4、古人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
古人取字多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,字与名之间或同义互训,或意义相谐,形成呼应之妙。
名与字同义互训者,如李白字太白,以谪仙自许,取其高洁之义;杜甫字子美,以诗兴为美,取其雅致之情。此类取字,凸显人物志向抱负或性格特点。
名与字意义相谐者,如苏轼字子瞻,意为瞻仰前贤之风范;欧阳修字永叔,取永保富贵之意。此类取字,寄托父母期望或自我期许,承载着吉祥平安的寓意。
还有取景物之美者,如柳宗元字子厚,以柳树之韧性寓示自身品格;王维字摩诘,以摩诘山之秀美喻其诗画意境。此类取字,展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。
名与字相呼应,既是古人取字的传统原则,也是一种文化传承。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语言文字的重视,更体现了他们对美好品德和人生理想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