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加载

古代人先取字还是先取名(古人先名而后字,因此取字往往遵循的原则是)

  • 作者: 彭润莹
  • 发布时间:2024-05-31


1、古代人先取字还是先取名

在古代,名与字一体,犹如伴生的双胞胎。关于先取名还是先取字的问题,历代说法不一。

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先取名后取字。当时,人名多用单字,名字往往随父母姓氏而来。而字则是在成年后,根据个人德行或志向而取。例如《论语》中记载,孔子名丘,字仲尼,意为仲春之月出生的尼丘。

汉代以后,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,先取字后取名的风气日盛。字不仅成为成年后的专称,更被赋予了寄托理想、表达志趣的功能。因此,人们往往在幼年时就为孩子取字,以示教养和期望。例如,司马迁字子长,意为长于君子之道;蔡邕字伯喈,意为博学多才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字与名同等重要,甚至比名更受重视。文人们以雅致清丽的字作为自己的代称,彰显风流逸致。例如,陶渊明字元亮,代表了其恬淡闲适的志向;李白字太白,体现了其浪漫洒脱的个性。

隋唐以后,先取字后取名的习俗逐渐固化。科举制度的盛行使得名字具有了功利意义,父母便为孩子取较为通俗易懂的单名,而字则取之为文雅有内涵的多音字,以便在科举中脱颖而出。例如,唐代诗人李商隐,名商,字义山,意为景仰隐逸高士。

古代人先取名还是先取字的问题,历代说法不一,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。春秋战国时期先取名后取字,汉代以后先取字后取名,隋唐以后则固化为先取名后取字的传统。

2、古人先名而后字,因此取字往往遵循的原则是

古人重视礼仪,讲究言行举止,取名亦是如此。在古代,姓名通常分为名和字,且通常先取名,后取字。因此,取字往往遵循一定的原则,以体现个人的品德、志向或期望。

一、明德修身

取字以明德,旨在彰显个人的品德修养。如孔子名丘,字仲尼,“仲”意为“中”,尼则与“仁”谐音,体现了孔子仁德兼备、中庸守正的君子形象。

二、寄寓志向

通过取字寄寓志向,表达个人理想抱负。如屈原名平,字灵均,“灵”取自《楚辞》中“灵修兮纷其若云”,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;“均”则寓意求同、均平,反映了他匡扶正义的政治抱负。

三、祈求祝福

取字祈求祝福,以字承载父母亲友的美好期望。如苏轼名轼,字子瞻,“瞻”有“远望”、“仰望”之意,寄托了父辈希望他前程远大、功名显赫的愿望;字“东坡”则因他曾居于东坡,寓意生活安逸、心胸宽广。

四、表达个性

取字表达个性,凸显个人独特之处。如李白名白,字太白,“太白”取自金星,寓意其高洁不凡、卓尔不群的个性;辛弃疾名弃疾,字幼安,“幼安”则体现了他愤世嫉俗、壮志难酬的情怀。

由此可见,古人取字讲究原则,以字承载德行、志向、祝福和个性。取字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文化素养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仪与精神的传承。

3、古代人先取字还是先取名子

4、古人先名后字遵循什么原则

古人先名后字遵循着特定的原则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和尊卑有序的重视。

1. 长幼有序

古人按照长幼顺序命名,长者在先,幼者在后。例如,《论语》中记载孔子说:“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。”意思是名字用来正本清源,表明身份;而字则用来表扬品德,体现美德。按照这一原则,长者取字时,通常会选择寓意深远、寄托厚望的字,表达对后辈的期许。

2. 男女有别

古人对男女的称呼有所区别,男性取字多用刚健、豪放的字,如“志”、“远”、“刚”;而女性取字则多用温柔、婉约的字,如“柔”、“秀”、“娴”。这体现了古人对男女社会角色的认识,并通过取字来体现不同性别的特质。

3. 尊卑分明

古人注重尊卑有序,在称呼上也有严格的规定。一般情况下,下级对上级、晚辈对长辈、学生对老师,都应先称名再称字。例如,诸葛亮字孔明,人们尊称他为“诸葛亮”,而不是“孔明”。这是因为“诸葛亮”是其正式姓名,而“孔明”是其字,用以表示亲近和尊敬。

4. 取意吉祥

古人取字时,也会注重吉祥的寓意。他们希望通过取一个好字,为后辈带来福气和好运。例如,张良字子房,寓意“房中藏良玉”,寄托了父母对他的美好期盼。

古人先名后字遵循着长幼有序、男女有别、尊卑分明和取意吉祥的原则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礼仪、尊卑和美好寓意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