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子孙起名规则(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,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)
- 作者: 周岚毅
- 发布时间:2024-10-23
1、朱元璋子孙起名规则
朱元璋子孙的起名规则分为宗法制、避讳制、吉祥语意三方面。
宗法制
根据朱元璋制定的《皇明祖训》,宗法制决定了皇族子孙的辈分和名字中的特定字。
辈分取自五行相生顺序:木(浩)、火(文)、土(熙)、金(允)、水(定)。
皇帝取祖字,如朱元璋取“元”字,朱棣取“棣”字。
亲王取德字,如朱棣儿子朱高炽取“炽”字。
郡王取仁字,如朱高炽儿子朱瞻基取“瞻”字。
避讳制
避讳制是避开祖先名讳或重要名称的习惯。
皇帝名字中的字,后世不得取用,如明成祖朱棣的“棣”字。
祖辈名字中的字,后世同辈不得取用,如朱元璋儿子朱标的“标”字。
重要事件名称的字,后世不得取用,如“靖难”事件的“靖”字。
吉祥语意
朱元璋子孙的名字往往带有吉祥的语意,寄托着父母的期望和祝福。
如“高”字意为高大、尊贵;“炽”字意为光明、兴旺;“瞻”字意为远望、远大志向。
还有一些名字带有传统美德的含义,如“仁”、“信”、“礼”、“智”。
朱元璋子孙的起名规则既体现了宗法制和避讳制的严谨,又蕴含着吉祥语意的美好希冀,成为中国古代皇族命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、朱元璋不仅为儿子命名,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
朱元璋,明朝开国皇帝,不仅为自己的儿子们取了响亮的名字,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取名规则,以规范后代子孙的命名。
皇子命名:朱元璋为皇子赐名时,遵循了“代、讳、行、爵”的原则。“代”指皇子所出,依次为“国、文、仁、明、智、燕、周、鲁”等字。“讳”指避讳皇帝或父亲的名字,如太子朱标取“标”字,寓意“标榜”,避讳朱元璋的“璋”字。“行”指皇子排行,如第二子朱棣取“棣”字,有“兄弟和睦”之意。“爵”指皇子封号,如第三子朱棡取“棡”字,意为“坚硬”,寓意封王之尊。
宗室命名:为宗室子弟命名,朱元璋规定了更加细致的规则。宗室后代中,嫡长孙辈取“高、曾、显、审、永、绍”等字,嫡次孙辈取“永、绍、添、继”等字,以示嫡庶有别。郡王以下的后代则依次取“宗、枝、衍、派、绪”等字,体现宗支传承。
避讳制度:朱元璋还制定了严格的避讳制度,禁止后代子孙用皇帝及父辈的名字命名。如朱元璋名讳中带有“璋”字,后代子孙均不得使用“璋”字。
朱元璋的取名规则不仅规范了明朝宗室的命名,也对后世取名产生了一定影响。其制定的一套“代、讳、行、爵”和避讳制度,不仅体现了朱元璋对皇权的重视,也反映了明朝的宗法等级观念。
3、朱元璋家谱的24字辈顺序
朱元璋家谱遵循严格的24字辈顺序,即:
思、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敬、孝、弟、谨、和、廉、勤、俭、约、诚、朴、忠、良、克、顺、懋、勤。
前四字“思、仁、义、礼”取自《论语》中的“四德”,代表家庭成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行。后二十字则分别代表家庭成员的价值观、性格特征和行为准则。
24字辈中,每代取用两字。长辈字辈与晚辈字辈相隔十二年,循环使用。例如,第一代取用“思”、“仁”两字,依次往下,第二代取“义”、“礼”,第三代取“智”、“信”,以此类推。
通过这种24字辈顺序,朱元璋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皇室家族的伦理秩序,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团结协作。同时,家谱中体现的价值观也对子孙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教育他们成为正直仁义、勤奋廉洁的社会栋梁。
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明英宗朱祁镇下令编修《皇明宗室玉牒》,将24字辈顺序正式确定于皇室家谱中。自此,24字辈成为朱元璋后裔代代相传的传统,直至清朝覆灭。
4、朱元璋子孙起名规则是什么
朱元璋为其子孙制订了严格的起名规则,以彰显皇室尊贵与规范血脉传承。具体规则如下:
一代:
嫡长子:朱标,取“标榜”之意
次子:朱樉,取“光彩”之意
三子:朱棡,取“强健”之意
四子:朱棣,取“兴旺”之意
二代:
标字辈:嫡长孙朱允炆,取“允诺”之意
樉字辈:次孙朱允熥,取“恩泽”之意
棡字辈:三孙朱允炆,取“恩泽”之意
棣字辈:四孙朱允炆,取“恩泽”之意
三代:
允字辈:玄孙朱瞻基,取“光明”之意
熙字辈:曾孙朱祁钰,取“昌盛”之意
祁字辈:玄孙朱祁镇,取“安定”之意
祐字辈:曾孙朱祁钰,取“保佑”之意
后续各代子孙沿用此规则,以偏旁部首延续血脉,并在汉字选择上寓意吉祥、尊贵,体现了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和对皇权血脉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