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字指的是什么咏史诗(二十八字指的是什么咏史诗的诗句)
- 作者: 陈宇谦
- 发布时间:2024-05-20
1、二十八字指的是什么咏史诗
二十八字是指中国唐代文学批评家钟嵘在《诗品》中提出的诗歌理论,共二十八个字,概括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:
气骨:指诗歌的豪迈气概和刚健骨力。
清奇:指诗歌的清新奇异和不落俗套。
含蓄:指诗歌的意境深远和耐人寻味。
婉约:指诗歌的柔美婉转和细腻动人。
兴寄:指诗歌的寄托深远和言外有意。
钟嵘认为,二十八字是区分诗歌优劣的关键,他将诗歌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,以是否符合二十八字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。
上上品诗歌:兼具二十八字中的所有优点,气骨雄浑,清奇雅致,含蓄隽永,婉约动人,兴寄深远。
中上品诗歌:部分符合二十八字的要求,或气骨稍逊,或清奇不显,但其他优点突出。
下上品诗歌:仅符合一两项二十八字的要求,其他方面平庸无奇。
二十八字是中国诗歌批评史上重要的理论,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它强调了诗歌的艺术性、思想性和审美价值,成为中国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经典标准。
2、二十八字指的是什么咏史诗的诗句
二十八字指的是咏史诗中的一组常用句式,合起来有二十八个字,分别是:
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
始,哀民生之多艰;终,忧国事之纷扰。
这组句式被后世诗人广泛运用,用来历史兴衰的规律,抒发对百姓疾苦的同情,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。其中,始、终两句又称为“兴、亡、始、终”四句,是咏史诗中最常见的句式。
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无论国家是兴盛还是灭亡,百姓总是受苦。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,百姓地位低下,生活困苦的现实。
“始,哀民生之多艰;终,忧国事之纷扰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诗人一开始就为百姓的苦难生活而感到悲痛;最后又为国家的纷乱时局而忧虑。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二十八字句式在咏史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,它既能概括历史兴衰的规律,又能抒发诗人的情感,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感染力。
3、二十八字史论指的是唐代诗人
唐代诗人杜甫提出「二十八字史论」,以简洁有力的文字,了历史演变的规律和特点。这二十八个字分别是:
居今之世,志古之道。
穷则变,变则通。
通则久,久则衰。
衰则弊,弊则坏。
杜甫认为,历史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,当某些制度和政策达到顶峰时,就会走向衰落,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。因此,他主张居安思危,在国家强盛时就要未雨绸缪,革故鼎新,才能避免陷入衰败的境地。
「二十八字史论」不仅体现了杜甫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力,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思。它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历史、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,对中国历史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通过这二十八个字,告诫后人要不断学习历史,从中汲取教训,才能避免重蹈覆辙,促进国家長治久安。
4、二十八字史论指的是谁的诗歌
二十八字史论,又称“南唐二帝史论”,是中国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一首诗。
原文:
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
二十八字史论: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
这句诗点评了朝代更迭、国运悠长的历史规律:王朝的建筑和制度可能依然存在,但人事的变迁却无法逆转。
李煜在创作这首诗时,南唐已经灭亡,他被俘虏到北宋。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,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历史评论佳作。
二十八字史论的诗句言简意赅,但包罗万象,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慨,也有对人世无常的感悟,体现了李煜作为一代帝王的悲凉和苍凉。